过去找应用,未来靠机器人。
因此,现在还没机器人做的事都是创业机会。
“AI的机会在行业大模型。”能提出这样观点的大多已是IT行业的资深人士。但这个观点却有可能会误导AI创业者,因为它或许正拿着移动互联网的剧本来阅读AI。
如果您关注AI行业,2023年一场悄无声息的暗战早已开始,波澜不惊下却暗流涌动。百度、阿里、腾讯、字节、商汤、科大讯飞等互联网大厂纷纷杀入大模型领域。而国外OpenAI、微软、谷歌、Meta等巨头亦是对国内市场垂涎不已,伺机而发。中小厂商无论是人力、财力还是算力等都无法与之抗衡,很显然此时再进军通用大模型已早无胜算。
有人认为,互联网消除了信息不对称,而AI真正的价值是帮助我们利用这些信息作出决策。也因此,传统的医疗、教育、金融等行业都是专家主导的,这些行业在互联网时代很难被替代,但现在,它们正是AI革命的对象。显然,开发行业垂直大模型才是创业的真正机会所在!
这种观点颇有见地。但问题在于,它还是在用互联网,甚至软件行业的经验去预测AI的发展。这种观点隐藏着某种前提假设,即AI还是一种软件,并且同样可以分为个人和企业软件,因此也会像传统的企业软件那样可以分成不同的行业。
但纵观IT行业发展史,突破性技术总是带来商业革命,唯一不变的是变化。AI是一种新的生产力,它改变的不仅是语言、算法、模型等技术、更会改变交互、用户体验、行为设计和商业模式,甚至是产品形态!
一个值得重视的趋势是:AI未来的主流产品形态或许是机器人(bot),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机器人,但它都不再是移动互联网里的应用(app)。
在2023年,特斯拉的机器人已经学会了瑜伽,还会分类物品。他们推出了新的FSD自动驾驶系统,汽车人的雏型已经呼之欲出。而OpenAI推出了新的手机语音版,能看,能听,还能说,妥妥地将手机变成了机器人。而且更劲爆的消息称,前苹果公司首席设计师乔纳森·艾维和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·奥特曼正在讨论打造一款新的人工智能硬件设备。人们纷纷在问:这会是iPhone的终结者吗?
无论iPhone未来如何,但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看,以手机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早已走进入成熟期,甚至有可能进入衰退期。而替代者自然是AI。但预测AI的未来务必谨慎。两位人工智能专家肯尼斯·斯坦利和乔尔·雷曼曾在OpenAI工作,他们在自己的《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》一书中火力全开,狠狠批驳了传统企业中流行的目标管理法。在他们看来,那种先依据目标,然后制定战略和计划,正是创新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。他们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策略,即所谓“寻宝者思维”和“踏脚石模型”。在他们看来,创新是一个探索过程,而不是一个规划过程。
这为我们探索AI的未来提供了新的视角。如果人们假设自己一定是对的,那他们只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。但相反,如果我们能抛下成见,那些“踏脚石”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在我们眼前浮现出来。ChatGPT,Copy.ai,Midjourney这些流行的AI产品到底有什么共性?
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结构调整。它可能会改变原来的行业结构,生活、工作中的流程,或者是做事的方法,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功能。这里每一个都可能成为“踏脚石”。但新技术的传播往往总是先从没有满足的需求开始,尤其是那些潜在的,但没有得到很好满足的需求。然后才会越滚越大,最后改变整个行业。
如此看来,这些AI产品的流行就很容易理解。如果您是老板,您当然可以雇一帮人去完成很多自己不擅长,甚至不想做的事情。可是作为员工,我们每天却往往要被迫做许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。显然,那些AI产品让我们成为了“老板”,两手一插,神清气爽地吆喝着机器人去完成这些苦差。自然,这样的产品就会广受欢迎。让机器人去做苦差,这些正是AI行业已经浮现出来的“踏脚石”。
那接下来的“踏脚石”在哪里?我不知道。但我想去探索。因为在我看来,AI不是应用,而是机器人。从这个角度看,无论是淘宝、腾讯、抖音、百度,甚至小红书、知乎们都会遇到挑战。他们面对的都不是小修小补,增加功能,而是彻底重建。也因此,如果他们自己不去重建,就会有人来“帮”他们重建。甚至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,所有的行业:制造业、教育、医疗都会面临着革命,都需要重建。
因此,许多行业会革命,但未必一定是以行业大模型的形式来革命。流行的AI已经证明,垂直未必是行业,成功也不仅仅是大模型。或许在AI行业,我们更应该尝试不同的剧本,正如肯尼斯·斯坦利和乔尔·雷曼两位专家所推荐的,我们也可以尝试用“踏脚石”来铺路!